English | 中文

English | 中文

国际会议专栏:徐大明教授特邀报告 | “一带一路”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
2017年07月27日

嘉宾简介

徐大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特聘教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城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战略》(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言规划经典译丛》(商务印书馆)主编;《汉语语言与话语学报》(约翰ž本哲明出版社)、《言语研究》(日本言语学会)、《社会语言学研究》(Equinox出版社)、《语言科学技术丛书》(皮尔逊亚洲教育出版社)、《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委。曾任教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执行理事、国际双语学学会常务理事、澳门语言学会理事长等学术兼职。目前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代表性著作包括《言语社区理论》(2004)、《语言变异与变化》(2006)、《社会语言学研究》(2007)、《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2010)、《母语平等政策的政治经济效益》(2014)、《语言交换理论》(2015)、《语言外部化》(2016)、《语言学理论对自然语言处理的影响和作用》(2017)等。

发言题目

机器翻译与语言学习的竞争趋势--以移动应用为例

发言摘要

人工智能在语言翻译上的成功应用,一方面提出了机器翻译是否会终结翻译职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也提出了人类语言多样性因之会受到何种影响的问题。介乎行业前景和人类未来之间的一个中层问题是国家语言战略的思考,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上体现为:怎样在机器翻译和语言学习之间抉择,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问题。

对于国内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市场的调研发现:1)机器翻译应用的开发和使用呈现上升趋势;2)语言学习应用的开发和使用呈下降趋势;3)机器翻译应用具有多语种的优势;4)语言学习应用具有多功能的特点;5)机器翻译应用的市场竞争激烈,但呈现垄断化趋势。上述调研结果一方面验证了机器翻译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目前两类语言科技的局限和特点:语言学习应用需要更强劲的技术支持以面对语言翻译应用的竞争;机器翻译应用需要拓展多样化的功能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

从理论上讲,语言翻译较之语言学习能更有效率地解决语言隔阂的问题,也有利保持人类的语言多样性。目前可以预见的语言科技的发展更有利于机器翻译的发展,因此,语言学习行业面临着调整和改革的巨大压力。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学习目标的转变,由提升语言能力改变为提升应用语言科技的能力。

面对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问题,结合整体发展目标和语言领域的当前发展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以政府支持、多方合作的方式建设科技驱动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平台;2)平台提供包括在线翻译和网络学习的语言服务,开展语言翻译和语言学习的众包业务;3)优先发展建设多语种、多功能的机器翻译,同时提供机器辅助的高效率人工翻译服务;4)建设语言科技发展服务平台,开展众筹语言科技创新项目,促进机器翻译和语言学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