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的第三届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日本、阿塞拜疆、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近150位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世界语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度探讨,为《万国语言志》的编写贡献智慧。
与会人员合影
黄益方副校长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回顾了前两届国际会取得的成果,对中心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他指出,本次国际研讨会既是编写启动会,又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誓师会”。语言研究领域要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找准事业发展着力点和新切口,全面推进领域合作,推动世界语言研究工作行稳致远。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万国语言志》的编写深悟细解,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更好地建设与综合国力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国家语言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社会发展大局,对我国语言资源领域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黄益方副校长致辞
刘宏副司长对第三届国际会暨《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作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关键性的一年,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奋发有为,成效显著,涌现出诸多特色亮点工作。他希望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语言资源与智能的工作站位;以建设语言文字智库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语言资源与智能的咨政服务;以探索和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进一步确保语言资源与智能产生标志性的成果。他期待《万国语言志》早日面世。
刘宏副司长致辞
中心立项编写的《万国语言志》丛书具有时代代表性。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会共举行3场主旨报告,4组共12场特邀报告和1场圆桌讨论,参会专家学者紧扣议题各抒己见,对丛书编写的具体问题展开学术讨论。特邀报告的四个主题围绕“世界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发展趋势”、“世界语言生活的热点问题”、“语言濒危与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语言智能与智慧语言教育”展开,国内外多位重量级学者与会发言。
各报告环节主持人(按出场顺序)
主旨报告阶段,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作《〈万国语言志〉:研究人类语言及语言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告。他介绍了本套丛书编写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万国语言志》有利于了解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语言、语言政策、语言生活等基本状况,建设世界语言资源库,为研究人类语言打下坚实基础,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李宇明教授作主旨报告
中心特聘研究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作《〈万国语言志〉中文译名通则》的报告。他指出可在酌补遗缺的基础上制订《万国语言志》诸国语言文字统一中文译名的参照通则。世界语言文字专名中文译写通则的制订与试行,可为各国人名、地名、语言(文字)名、民族名和宗教名等外文专名中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作出积极贡献。
黄行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戴庆厦从老挝语言状况调查、编写等方面,谈了感悟和体会。他主要从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田野调查、换位思考进行阐述,同时指出语言调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戴庆厦教授作主旨报告
上午十点二十分,《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会仪式暨副总主编聘任仪式正式开始。刘宏副司长、黄益方副校长、李宇明主任、戴庆厦教授在倒计时主屏幕前,共同为《万国语言志》编写拉开帷幕。随后,李宇明主任分别为黄行研究员、戴曼纯教授、赵蓉晖教授、郭风岚教授、王辉教授、杨尔弘教授、王伟副研究员、王春辉教授等八位专家颁发《万国语言志》副总主编聘书,全场观众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这标志着该丛书编写正式启动。
《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仪式倒计时
李宇明教授为八位专家颁发《万国语言志》副总主编聘书
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戴曼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分别作《正确把握多语主义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当前语言政策趋势解读五例》、《70年来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国别研究: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报告,提出观点,倡导在语言政策研究中加强沟通,中外互鉴。
赵世举教授、戴曼纯教授、王辉教授进行报告
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探讨了基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世界语言生活的热点与主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张日培副主任作《全球治理中的语言议程与中国贡献》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博士介绍多元文化背景下,阿塞拜疆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政策和该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情况。
赵蓉晖教授、张日培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博士进行报告
围绕“语言濒危与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问题”主题,内蒙古大学那顺乌日图教授作《蒙古语言资源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展望》报告,探讨蒙古语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吴人德司教授作《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语言的现状:聚焦楚科奇语》报告;上海海事大学张治国教授作《濒危语言和语言政策的关系》报告,表明要理性看待濒危语言、更科学地保护濒危语言;中心副主任刘晓海副研究员作《以用为要: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应用初探》报告,针对语保资源类和规范标准类成果的开发应用阐述了自身的学术思考。
那顺乌日图教授、吴人德司教授、张治国教授、刘晓海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茂松和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汪张龙先生就第四主题分别作《浅谈语言智能与智慧语言教育问题》和《人工智能助力语言沟通无障碍》报告,从语言智能对语言学研究的期待、智慧语言相关课程设置以及智慧语言相关角度对语言智能与智慧语言教育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并展望AI在打造学习平台方面的巨大前景。
孙茂松教授、汪张龙副总裁进行报告
随后举行的“语言资源建设的开发与应用”圆桌论坛由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尔弘教授主持。黄行研究员、孙茂松教授、赵世举教授、赵蓉晖教授、郭风岚教授、张治国教授等嘉宾围绕“《万国语言志》编写过程中所需的语言资源类型”、“语言保存、保有过程中,如何保证采集的语言资源能够复现该语言或反应其典型特征”、“面向机器学习的语言资源建设中,最基础的语言资源是什么并如何有效构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应当开发何种语言资源”以及“建设语言资源学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
圆桌论坛现场
赵蓉晖教授代李宇明教授致闭幕辞,对会议本身和《万国语言志》工作分别作了总结。她指出本次国际会涉及古今中外、文理兼容;不同类型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者在相互借鉴和能力知识互补的过程中产生新灵感;所展示的研究兼具宏观政策性研究与具体个案;学界同行用执着、努力,秉承团队合作意识,追求学术理想,因此,这是一次“开眼界”、“开脑洞”、“树样板”、“动感情”,共同构建学术共同体的会议。她同时表达了李宇明教授对《万国语言志》编写工作的期许,指出该书是一套具备高理想站位、内容丰富、对多种资源和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丛书。启动丛书编写工作后,依靠汉语学者、民族语言学者、外语学者、语言智能技术学者等不同类型学者、主编团队、作者、出版团队、工作人员的共同加盟,各方应共同努力认真完成使命,酝酿和打磨品牌工程。
中心连续三年举办语言资源与智能国际学术研讨会,较好地发挥了语言资源与智能领域的引领作用,促进了语言领域协同发展。本次国际会不仅是《万国语言志》编写领域学者的一次集中亮相,而且展示了前期准备过程、预计成果及重要意义。该丛书拟出版150部左右,以介绍各国(地区)的语言文字基本状况、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教育、语言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国际组织(跨国组织)的语言政策及语言生活,这种丛书在中国(也许世界上)尚属首例,弥补了出版界的空白,为认识世界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
会议现场
据悉,12月15日,还将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万国语言志》首批作者培训会。届时,来自北京、上海、安徽、广东、广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西藏、云南、浙江等15省市知名高校、研究院等近40位学者专家将参加培训,全面了解《万国语言志》的编写标准、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等内容。